找到相关内容884篇,用时2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天台宗的思想大义

    法界。一心法界的意思是说,法界一切众生,一日当中不知在法界游走过多少次。例如:前念生起贪瞋痴的心,就是地狱、饿鬼、畜生;后念忏悔,做好事,是人、天的境界;走到寺院里,看到有人在读诵、受持《法华经》,一念清净心生起,刹那间又是在佛的境界。“心念”,时而地狱、饿鬼、畜生,时而人间、天堂。法界的每一个法界,并非单独孤立,而是界界互具每一法界中,皆具有其他九法界的性德。虽是畜生,却具有成佛的性能;而号称...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094563407.html
  • “一念三千”的修行规定

    自己亲证佛法的妙悟突发。是在《摩诃止观》卷五上,最早被提出来的,他说:   夫一心具法界,一法界又具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而来。   首先,“法界”的名目在《华严经》及《大智度论》中都有出现,如《华严经》卷三十九说:   此菩萨坐彼大莲花座时,于两足下放百万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诸大地狱,灭...

    达照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20541659.html
  • 来也空空,去也空空

    就是一切众生不知道诸法皆空的事实真相,不能行菩萨道。菩萨道就是觉悟之道。凡夫走的是迷惑之道,所以才出现法界、六道、三途。迷得重的是三途现象;稍微轻一点的是六道;再轻一点的是四圣法界。无论三途、六道、四...,这就成功了,此时所有境界都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没有离开法界、六道、三途,所以法界才称作一真。若真的有法界、六道、三途,法界怎能称作一真?故转变在心,转变在认知,认识境界的实相,就是认清宇宙人生的...

    净空法师讲述

    |空性|般若|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12/08440294863.html
  • 五趣轮回图与法界图

    《华严经》一切唯心造的经文。所谓法界,分别是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辟支佛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人法界、修罗法界、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和地狱法界。其中佛、菩萨、缘觉、声闻称为四圣法界;天等六道法界称为六凡法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法界只是在五趣轮回图的基础上,增加了四圣法界。   根据《华严经》“一切唯心造”的经文,大乘唯识宗认为《华严经》是诠释唯识观点的经典。但大乘中观宗认为,这句...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8035185539.html
  • 济群法师应邀赴复旦大学举办佛学讲座

    讲座中提出,生命的发展方向就是法界,由了解到生命发展的种种可能,才能选择发展方向,充分实现人生价值。其后,依次说明发展的依据、发展的原理和改善生命的方法,勉励大家“了解生命的潜质,选择正确的发展,...

    【佚名】

    |讲座|

    http://www.fjdh.cn/bnznews/2007/12/09045319645.html
  • 一念三千之涵义

    摩诃止观》,“一念三千”就出于《摩诃止观》卷五上。它指明世间在生死流转中的众生可以归纳为六凡法界和超出生死轮回的四圣法界,共成为法界:六凡法界:地狱道、畜生道、鬼道(三恶道)、阿修罗道、人道、天道(三善道)。四圣法界:佛(果位)、菩萨(因地),辟支佛、阿罗汉。法界互具,就是每一界都具备(含摄)法界,就成为“百界”。此百界每一界各有“如是”,即如是性、如是相、如是体、如是力(能力、力用)、如是作...

    郑颂英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91853648.html
  • 释一念三千

    世间在生死流转中的众生可以归纳为六凡法界和超出生死轮回的四圣法界,共成为法界:六凡法界:地狱道、畜生道、鬼道(三恶道)、阿修罗道、人道、天道(三善道)。四圣法界:佛(果位)、菩萨(因地),辟支佛、阿罗汉。法界互具,就是每一界都具备(含摄)法界,就成为“百界”。此百界每一界各有“如是”,即如是性、如是相、如是体、如是力(能力、力用)、如是作(所作所为)、如是缘、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报、如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15560950.html
  • 同体大悲金钥匙

    未悟明本性,其心尤如相续的河流在生灭相中打转!但由于法界由心想生,常存什么心念即变现什么境界,虽然不懂宇宙规律,却受宇宙规律制约。又由其心念的染净不同而感得的苦乐也不同,虽然本体了无改变,但其相用却天渊悬殊。因贪嗔痴烦恼而造作的染污的业行,以习惯势力的形式在心中建立了潜在功能,带着这些染污因素所置定的物质和精神,无量劫地在轮回中受生受苦。  佛陀看到众生妄见生死,生起大慈悲心,为众生演说了法界...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075463331.html
  • ‘止观相即’的两种方式

    过程,最关键的是‘界互具’。根据《华严经》的唯心偈,智顗认为,一念心,即‘一念无明法性心’,普遍适用于法界的一切众生。彼此既然都有这个一念心,因此就有‘界互具’的结论。一念心即具法界,这种思想不妨被称为‘互具相即’。这是一种‘全体相即’,因为适用于法界所有的生命个体,而不单是‘人’,反映了个体在整个宇宙里的相互关系。  ‘界互具’因无经论明文,常遭人非议。但在智顗看来,这是‘随义立名’...

    李四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94339258.html
  • “一念三千”释略

      关于“一念三千”的经典性表述,是《摩诃止观》(卷五上)的那段已为研究者普遍引用的文字:  “夫一心具法界,一法界又具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分类已经传人,专表世俗世界的“三千大干世界”和最流行的“阴界人”三科,业业已成为佛教界的常识,但这一切分类,智绥全没有用。他从《大智度论》中摘出了“三种世间”,从《华严经》中摘出“法界”,从《妙法...

    杜继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62763776.html